有位名叫芭芭拉?艾瑞克的女博士,是一个大学教授、畅销书作家,和大多数的精英一样认为:穷的根源只有一个,那就是懒??懒得动手、懒得动脑。
于是她卧底贫民窟,想看看穷人是如何自甘堕落的。经过乔装打扮后,女博士变成了一个离异、没有工作、没有收入的廉价劳动力。
对于即将开始的贫穷生活,女博士格外自信:“只要自己足够优秀、足够努力,人就能够从底层爬出,不会像其他人那般永远四脚朝天、永远捉襟见肘。”
结果发现,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,她去做的工作,不管是做服务员、清洁工还是销售,哪怕每一份工作都是行业内薪资最高的。
到最后女博士绝望发现,“如果你在底层,就算忙到吐血,依旧翻不了身。”
导致贫穷的原因真的是懒吗?为什么会一直穷呢?这些可怜的人贫穷,吃不饱,每天为生计奔波,没有时间去考虑生活,这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生理需要没有满足,所以才没有时间去想理想、情怀,每天想的最多的是,如何赚钱填饱肚子。
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,由低到高分别是: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社交需要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。
马斯洛需求理论
而贫民窟的人,还在温饱线挣扎,吃不饱饭的。
穷真的是懒吗?穷不是懒。
就像香港《穷富翁大作战》里面有一个亿万富豪G2000总裁?田北辰,他去体验做清洁工,每天只有几十元零用钱。体验了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,节目末尾他却说:“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为了吃一顿好的。”只字不提如何依靠斗志变成改变命运之类的话。
这就是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没有满足,当生理需要都没得到满足的时候,怎么会去想其他的呢?
那么什么是生理需求呢?
生理需求是:假如一个人在一个同时缺乏安全、食物、爱和尊重的环境里面,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,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。
此时想的也只是如何才能填饱肚子,意识也是几乎被饥饿占据,所有的想法都是如何获取食物,如何不饿肚子。
在这种情况下,人比较少去考虑其他的需求,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,只有当人从最底层的生理需要里面解放出来,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社会化需要,比如:尊重需要、安全需要等。
换而言之,马斯洛认为,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,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,而到了此时,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。
所以,不管是女博士,还是亿万富翁田北辰,他们卧底底层生活,以为会成功脱贫,会很快富裕。
但是结果却是每天很辛苦,每天的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吃得更饱,就是因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如此。
穷真的是他们不够努力吗?不是,他们真的很努力了,那为什么还是不能脱贫呢?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摆脱现有的阶层,实现跨越呢?
努力让自己过上不为钱工作的生活《稀缺》里面曾提出一个心智带宽的概念,心智带宽就是心智容量,包括两种能力,一种是认知能力,一种是执行控制力。稀缺,包括财务的稀缺,物质的稀缺,爱的稀缺,成长场景的稀缺,家人支持和欣赏的稀缺等,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,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,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。
就像前面富翁尝试底层生活失败一样,因为物质的稀缺,他已经开始缺乏洞察和前瞻性,事实证明就算是运筹帷幄掌握的商业帝国的富翁也是如此。
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心智宽带,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心智带宽呢?
选择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业在《穷爸爸富爸爸》有一章特别有意思叫做“学会不为钱而工作”,他提到“富爸爸”一直在劝告年轻人在找工作时,要看能从中学到什么,而不是只看能赚多少钱。要仔细看看脚下的路,弄清楚自己想获得的技能。
其实,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,不要像女博士和富翁一样,选择重复度高,且很快达到瓶颈的工作,我们要选择通过积累能带来改变和飞跃的技能。
因为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很少靠单一的技能生存,大部分都是组合使用。而我们被组合的技能越多,拥有这项组合技能的人,就越少,我们竞争者就少,挣钱相对就高一些。
女博士做的清洁工、服务员,甚至是销售都是积累程度低,且无法接触到更多层级的人的。
同时工作的单一和身边工作环境的因素,会使自己的心智模式耗在里面,很难思考去突破,怎么走出去。
举个例子,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。14岁随父母逃往香港,投靠舅父,不久后父亲因病去世。
李嘉诚身为长子,为了养家糊口,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,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。由于表现优秀,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,升为总经理,那时,他只有18岁。
1950年夏天,李嘉诚立志创业,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,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,在筲箕湾租了厂房,正式创办“长江塑胶厂”。
这就是香港首富的发家第一桶金,在我们普通人身上同样适用,李嘉诚做销售时,掌握了如何推销产品和包装产品的技能。
而在做总经理时,又掌握了人员管理、市场调查、市场营销等技能,这并不是单一的技能,合是技能的组合,使他越走越远。
所以,在社会上当你拥有相关技能组合得越多的时候,你的时间就越值钱。
你就可以通过缩短上班时间,来赚到以前同样多的钱,那剩下的时间,就有时间去学习成长和享受生活,从此让自己的生活突破走上另外一个层级。
定位:如何让自己在潜在顾客心智中与众不同,使自己更多机会被评为“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”的书?《定位?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》,说到:把自己当做一个产品,去营销自己。
而定位的最新含义就是:如何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。而我们为了让自己能突破现有的状态,也要定位自己,给自己一个在职场和能力上特别的标签。
而我们想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首先要给自己定位。
如果我们将眼光放长远,将自己作为一个产品去打磨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特点是什么?能创造的利益点是什么?
亚里士多德曾说:你的天赋与世界需求的交汇处,就是你的使命所在。
举个例子,我初中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好,但是擅长跳舞,在学校期间就是放学就自己去社团练习跳舞。
他高中辍学就去工厂上班了,在工作第三年的时候,流行街舞选秀,他把握住机会,去参加了比赛获得第五名,被当时的街舞工作室看上,于是去做了签约舞者。
从当时工厂每天上班10个小时只有4000左右,但现在底薪8000,每个月还有2000绩效,生活质量明显上升了很多。
这就是他抓住了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天赋所在的机会,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
所以,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天赋和市场需要相结合,给自己组合定位。就像我跳舞的朋友一样,只要坚持你懂自己想要什么,同时进行市场调查之后,市场需要这个技能,那我们就可以去做。
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处境不好,不代表我们的人生会一直如此,只要我们相信,并且坚持,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的。
而前面的富翁和博士感觉绝望,是因为他们从未在社会的底层呆过,同时他们尝试的时间也短,实验不足以具有说服力。
只要坚持,时间的复利会告诉我们,我们越来越近了。
运用SCQ界定问题的程度去解决《金字塔原理》里说:判断问题(Q)是否存在,通常是要看经过努力得到的结果(R1),与希望得到的结果(R2)之间是否有差距。
Q是问题,即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,R1是我们的现状,R2是理想生活。
而这个现在的问题就是生活质量不高,现状是每天疲于生存,理想生活是不用担心温饱,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而SCQ就是:,在现有的情况背景下(S),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差距就是冲突(C),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生活(Q)呢?
这时候就可以运用金字塔原理,或者树状图,从背景去分析问题往下找答案,像树那样去发撒原因和分析的结果。
从一个点发散成多个点,然后形成树状图的方法,当你列到列不出来的时候,这些就是你目前的思维中,所有的可能方法。
树状图
在这些方法中,找1?2个去聚焦的攻克它,不要贪多,在初期以精为主。在我们积累了启动资金的时候,在去做其他的,可以想象的更多的事情。
比如:我们的女博士案例,背景(S)是想尝试从底层生活的突破,冲突(C)是工作时间太长而薪酬低,只能保持温饱,那么要解决的问题(Q)就是:如何增加时薪从而减少工作量,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和学习等。
我们利用SCQ界定的问题的方法找到这些条件之后,就可以想办法,什么工作是时薪高的?需要什么技能?我要怎么做才能完成?
然后通过树状图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分析,就能一层一层的得到答案,通过答案最后制定计划,然后,一天一个脚印的执行,时间会告诉你你做的方向对不对。
最后,总结一下三个方法:
选择能在技能上能快速提升的行业定位:如何在潜在顾客心智中与众不同
运用SCQ界定问题的程度去解决
贫穷和糟糕的现状都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安于现状,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。
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
每天改变一点点,时间的复利,会在若干年后,引发“蝴蝶效应”,让你对生活的量变,产生质变,最后真正的得到理想的生活。
我是@多多职场说,4年管理经验,曾任上市公司主管,90后互联网人,专注职场,个人成长,2019带职场跃迁,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